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舉措,旨在使德育與智育相統一,推動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為此,基礎教學部黨總支特别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征集活動,摘編了其中部分老師的思考和感悟,以啟發老師們對課程思政更多的探索和思考,推動課程與思政的同向同行。
英語老師 窦瑩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是《大學英語》老師的使命擔當
新時代,英語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推動英語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
其一,要提高認識,強化思想引領的責任意識,在傳授英語知識與專業技能同時,把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英語教學的各方面,貫穿英語教學的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培養出适應新時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英語人才。
其二,要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實際,引導學生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認清哪些是西方文化中有利于我們發展和進步的東西,哪些是阻礙我們前進甚至把我們引入歧途的東西,吸收那些積極的、進步的、文明的、科學的、對我們發展有利的東西,使其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助力我們的發展和壯大。
其三,要注意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通過中西文化對比不斷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培養文化自信,更好的表達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體育老師 黨楊
弘揚體育精神,把體育的育人價值體現在體育教學中
體育,不僅是一種運動,更是一種文化、語言,也是一種精神。這種文化和語言不需要翻譯,就可以在國際上自由傳播和交流,彰顯其内涵和精神。如:公平公正、積極進取、團結合作、熱愛祖國、遵守規則、不輕言放棄等等。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馬約翰先生曾提出體育的遷移價值理論,即“在體育運動中産生的優秀品質是可以遷移到日常生活中的,體育是培養優秀公民最有趣、最适當和最有效的辦法。”
例如:在一場反敗為勝的競技比賽觀看時,可以傳遞永不放棄的精神;在組織學生體能測試時,可以傳遞頑強拼搏、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在組織團隊比賽時,可以傳遞團隊合作、集體榮譽、遵守規則的精神等等。因此,高校體育教師要在日常體育教學過程中,注意深刻鑽研,全面分析各項體育運動項目中所蘊含的體育精神,并通過開展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傳遞給學生,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語文老師 俞秀紅
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做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唐詩宋詞鑒賞》《文學與人生》課程:唐詩宋詞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絕好的素材,吟誦詩詞,體驗中華博大精深文化,會油然而生對于民族國家的自豪感。詩詞内容方面,更是課程思政很好的途徑,在對優秀作家作品作分析時, 選取能夠反映作家愛國情懷、人生境界的作品,如陸遊的愛國主義詩篇,蘇轼直面坎坷、樂觀曠達的詞作,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散文等等,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注意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聯系,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夢想,從而讓思政教育在專業教育中自然生發。
《普通話語音》課程:采用辯論賽、即時演講等方式讓思政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既提高了言語表達能力,又提升了思想修養水平。如辯論賽,學生分組對“人為自己活着快樂還是為别人活着快樂?”“在人生道路上,機遇和奮鬥哪個更重要?”“愛人與被愛哪一個更幸福”等辯題的辯論,既鍛煉了口才,又接受了一場場思想的洗禮。
物理老師 高禮靜
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課程思政不是課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簡單的堆疊,應該是兩者的有機融合,以專業課程為載體,向學生傳達正确的思想教育。大學物理課程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自然界萬物運行的規律,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們對自然的認知。比如,學生們在學習了大爆炸理論後對宇宙的運行機制有了基本認識, 便不會受到各種神學、邪教的蠱惑,對學生樹立正确的自然觀、人生觀、世界觀有很大的引導作用。
作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物理學内容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思想性和方法性,蘊含着樸素但深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物理知識構建過程也是人類認知發展過程的縮影,物理學史中蘊含着豐富的人文思考和方法論。深入挖掘這些資源,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物理知識的傳授高質高效,又有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物理課堂教學之中,做到大學物理課程思政,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具體可以通過深入挖掘物理學史典型案例的人文内核,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物理學史作為對自然界物理現象的認識發展史,它包含了大量反映認知規律的典型案例,在教學過程中适時地介紹這些内容不僅能夠讓學生增長知識,也可以讓學生以史為鑒,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到物理知識傳授的顯性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相統一。
數學老師 沈仙華
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高等數學》課程作為各院校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處理問題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程思政新的課程教學理念下,需要在教學目标,教學内容及環節,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積極探索,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在教學大綱中,教師應明确學習目标和德育目标,在講解一些數學知識點時,将德育教學無形中融入理論教學,實現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目标。這個德育目标是在講解高等數學中世界發展簡史與中國數學的輝煌歲月這部分内容中,強調中國數學發展中的先進性,通過中國的數學家對數學的貢獻,激勵學生形成中國文化自信的信心。
在教學内容方面,需要在不改變原來課程内容和重點難點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将課程所蘊含的育人内容與數學理論知識有機融合。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等數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需要教師深入挖掘課程的育人資源,精心進行課程設計,将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教學的理論知識教學中,激勵學生自覺将個人理想的追求和國家的發展,民族的複興結合在一起。
力學老師 張宏剛
引導學生擔當起科學報國的使命
材料力學是买球官方网站機械、民航等專業必修的一門學科基礎課程。就其本身的持點而言内容多,理論性、概念性強,計算繁瑣,但課程思政的融入,卻可以很好的增強課程的思想性和趣味性。
結合古今中外一些重大工程中力學原理的運用和我們國家的“制造業強國戰略”,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勇敢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結合圓周扭轉時剪應力和扭轉變形基本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邏輯思維與辯證思維能力,以利于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繪制内力圖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工匠”精神,以及認真負責、踏實敬業的工作态度和嚴謹求實、一絲不苟的職業素養;在全面分析查找危險點的過程中,不能有遺露,培養學生樹立全面的思想,綜合分析問題方法;看問題不能偏頗、遺露,更不能憑想象,培養學生嚴謹學習态度,一絲不苟工作方法。
數學老師 蔡劍
知識傳授水到渠成,思政教育潤物無聲
大學數學類課程應該以提升數學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挖掘“課程思政”内容納入數學課程教學作為開展數學“課程思政”的着力點。
比如在學習“第二類曲線積分”時,在教學内容安排上,先引出曲線積分知識點,學生大多露出費解和困惑的神情,那麼就要複習定積分的相關知識,由定積分的知識很自然的過渡到新的曲線積分知識,學生們馬上豁然開朗。進一步,教師可以引申到學生們的學習生活,如:學好基礎知識對于學好各學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萬丈高樓平地起;(再結合學生感興趣的“三創”),創新不是空中樓閣,有基礎才有創新,不能好高骛遠,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向前,曲線積分本身非常複雜、難解,但是通過将曲線積分轉化為定積分,問題就簡單明了,迎刃而解。
在講格林公式時,可以講喬治·格林本人的故事,激勵大家要學習數學家,科學家們身上那種孜孜不倦,勤奮探索的科研精神,珍惜求學的好時光,學知識、長本領,将來做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英語老師 楊燕
在中西文化比較中,增強文化自信
大學英語教學在“課程思政”方面擔負着不可替代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之一。大學英語融入了“課程思政”使得英語教學的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為豐富。
其一,大學英語教學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使其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向世界介紹中國、傳播中華文化,将中華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其二,将重要時事政治内容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用英文對時事熱點進行表述。可采用每次邀請1-2位學生用英文進行新聞報導,挑熱點話題進行分享。教師也可以推薦好的學習平台,微信公衆号等實時推送最新時事政治問題的英文表達,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其三,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的教學,以隐性的方式融入學生的生活中,既能賦予傳統的思政教育以鮮活的生命力,又能豐富英語課程本身的内涵。新時代、新使命,大學英語教學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立德樹人教育之路。
特聘教授 張應二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對于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等都有着重要意義。
一、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單靠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育人是遠遠不夠的,要把立德樹人的工作,貫穿在高等买球官方网站的全部工作中,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進行育人的同時,其他各門課程也都要挖掘、滲透“育人”元素,形成與思政課程育人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在买球官方网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這一思想: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内容。這一戰略舉措,影響甚至決定着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着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着民族複興和國家崛起。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将顯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
如今我們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即将面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使命,這對于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买球官方网站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将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要牢固确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圍繞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内容體系。要統籌做好各學科專業、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要緊緊圍繞國家發展需求,結合买球官方网站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标,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要切實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必然選擇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近年來由于教學内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評價以及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原因,緻使其實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單純的依賴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是不夠的,無論是改革教學内容,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還是加強課堂監管,完善教學評價,都隻是提升實效性的一方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求全課程育人,所有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與主渠道同向同行。隻有深入挖掘其他各門課程裡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探索各門課程育人的藝術與可行途徑,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對于提升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指導價值。
思政老師 陳向陽
課程思政的内涵
什麼是課程思政呢?課程思政,就是将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大學教學和研究的全過程,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關于全世界無産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産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行動指南,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牢牢掌握的思想武器。大學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必須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其與思政課形成綜合育人的“協同效應”。
課程思政建設不是簡單增開幾門課程,也不是增設幾項活動,而是把價值觀培育和塑造,通過“基因式”融入所有課程,将思政教育貫穿于买球官方网站教育教學全過程,将教書育人的内涵落實在課堂教學主渠
道,讓所有課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價值。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對工學類專業課程而言,要特别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技倫理的教育,從而取得更好的課程思政成效。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導下,率先開展“課程思政”試點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好成效,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其有益做法。
思政老師 王敏
課程思政的方法
課程思政是需要設計的。設計的過程其實就是把課程特點、課程内容和學生的成長規律、道德需求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将“思政”目标傳遞給學生的過程。
設計的核心是融合。要使各門課程之間“同向同行、協力育人”。就要解決好專業課和思政課的融合問題,絕不能硬生生地“嫁接”,而是要巧妙地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思政模式,引導學生參與、體驗、感受其中的德育内涵,幫助學生進行道德養成。教師可以在課程的知識體系中挖掘其背後的“故事”,巧妙進行價值觀、思想和情感的提煉:如科學家的精神,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哲學觀點,認識論、方法論,以及美育價值等。促進學生對相關文化的認同、情感的共鳴,激發專業認同和社會責任擔當意識。
設計的關鍵是教師的引導。能夠将課程上的既有“思政課”的味道,又沒有“思政課”的痕迹,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這是對教師育人能力的考驗,也是新時代教師的責任擔當。教師應該具有思政意識,具有思政的敏感點,才能引導出學生對問題、文化、情感的激發點,從而促進自生情感變為内化情感,實現感性到理性的思考和反思。
總之,“課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項重大工程,需要全員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任重而道遠。各門課程需要一起攜手探索,将“課程思政”的建設落地、落實,同向同行,共融共通,共同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